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11月22日,由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编辑部主办的“辽宁文艺评论人才高研班暨时代与地域:辽宁文艺发展高峰论坛”在鲁迅美术学院举行。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韩伟,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文学院院长韩春燕等出席开幕式,来自省内多所高校与文化艺术研究单位的中青年学者、创作者、评论家及部分省外学者参加论坛。开幕式由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及云辉主持。 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辽宁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尤其在美术、文学、戏曲和音乐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文艺的繁荣发展相比,辽宁文艺评论尚大有作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召开,能够对辽宁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实践及理论构建发挥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最新的理论资源和文艺发展现实与辽宁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结合起来,培养壮大辽宁文艺评论队伍,指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推动辽宁的文化艺术繁荣兴盛,为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发展贡献出辽宁智慧与辽宁力量。 本次论坛分为两个部分,上午为论坛开幕式和大会主题报告,下午为2个分会场发言讨论。 在论坛上午,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楠,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刘大先和我院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院长赵璐教授分别做了大会主题报告,五位专家学者是艺术创作、艺术理论、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批评和艺术设计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专业权威,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就辽宁文艺发展、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进行了深度解读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从作家角度对文艺评论提出了五点建议,分别是斗争精神、独立见解、时代节奏、咬文嚼字的劲头、传统的审美觉悟。第一点,要有斗争精神。批评家首要的精神是斗争精神,在文艺工作中,文艺批评家真正有独立的批评精神很重要。现在存在一个现象,很多批评家都是在表扬,很少有批评,而好的文学生态、文艺生态离不开批评。大师也好大家也好,也不一定篇篇都精彩,无名鼠辈也不一定不能出好作品,一个大家出了一篇文章,批评家全蜂拥而至去评论,有的甚至作品都没怎么看就去评,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第二个建议是要有独立的见解。现在我们的批评家队伍很庞大,但很多人都在大篇幅的引用西方批评家的观点,引用西方的话语,却难以找出自己的观点。批评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有自己的观点;第三个建议是要有时代节奏。批评家和艺术家如果不和时代同频共振,就很难写出能够影响时代、记入历史的作品来。现在是一个百年历史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一个西降东升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文艺批评要能够从时代的视角切入、多视角切入,批评家要多维思考,去给创作者和读者更多的点拨;第四个建议是要有咬文嚼字的劲头。我们现在批评家评论一部作品,很多都是从思想内容切入,谈的也都是思想内容,很少有人从表达上去咬文嚼字,而真正的读者也好、作者也好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批评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如果有一篇真正的来剖析文本的评论,作者和读者由此获得形式、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提高和促进,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最后一个建议是要有传统的审美觉悟和审美观念。在接触大部分的西方文化之后,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的审美观念,传承中华传统的美学精神,这也是总书记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一定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留中华传统的美学观念和美学精神,这是中国文艺区别于其他国家文艺的显著特征。 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楠作了题为《文学活动的文化时空属性》的主题报告,从文化活动的地域时空形态属性、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和文化活动的整体性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高楠教授首先阐释了文学活动的时空形态属性。他认为文学活动是精神活动的语言化,其本身是时间文化形态即历史形态;同时文学活动并非文本中心,而是包含文本的传播、阅读、接受和批判在内的一系列复杂活动,它们在空间中展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共时性的互为关系。文学的时间和空间形态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模塑着文学。 其次,高楠教授点明文学活动的文化形态地域性也具有时间性特征。文学活动的文化形态具有地域性,它是空间性的现实形态。但同时它又是动态的、变化的、历时的,地域的地理学行政分域的变化、行政归属、域名改变等都会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形态,改变其文化影响。当以地域称谓某一文化的时候,这个地域不应该看做一个以固定边界的区域,而是流动的开放的,也有阐释的自由。 高楠教授通过对目前文学的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指出其问题在于把文化仅仅当做研究文学的工具、以文化套用文学现象,使文化成为文学研究的工具。如何真正使文学活动文化研究去标签化,这就需要把握文学活动的文化整体性。文化对于文学活动的影响、渗透、规定,不是文化自身的,而是通过人的行为、语言和思维实现的,是见诸活动主体的文化精神运作。整体是结构,结构必然有范式。整体性先于研究对象,其生成是精神活动自然而然的运作,它通过直觉机制、类比机制、逻辑关联机制和个别普遍对应机制对研究对象形成整体认知、理解、体验与把握。 因此,时代和地域作为文化的两个维度,在文艺批评中它们并不是外在于文学对象,它们被置于整体性视域下,是不能割裂的。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伟作了题为《谈艺术理论的创新问题》的主题报告,张伟教授指出,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理论更需要创新。没有艺术理论的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围绕艺术理论创新问题,张伟教授从艺术理论创新的必然性、艺术理论创新的涵义和艺术理论创新的路径三个方面做出了充分阐释。 第一、艺术理论创新的必然性。首先,从艺术的现实发展来看,需要艺术理论的创新。从历史上看,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艺术始终走在时代创新的前列;从艺术理论自身看,艺术创新同样需要艺术理论的创造,理论的本性就是创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创造。其次,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艺术学学科发展,需要超越传统的艺术学,需要艺术理论的创新。 第二、艺术学理论创新的涵义。艺术理论创新是指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人们没有提出过的艺术理论问题,或者完成人们提出而没有解决的艺术理论问题。这主要包括提出艺术理论新的范式和转换艺术理论新的方法两个方面。就艺术理论的范式来说,艺术理论到目前为止经历了1、艺术社会学理论;2、艺术心理学理论;3、艺术形式理论4、艺术接受理论;5、文化研究理论的再次兴起等的嬗变和发展。就转换艺术理论新的方法来说,创新艺术理论就需要本体论的承诺。这里所讲的本体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本体论或者说自然本体论,而是从海德格尔那里开始复兴的当代本体论或者生存本体论。当代本体论认为“本体”是从人的生存出发的一种目的论的思维假定,是逻辑的承诺和建构。本体论的问题就成了人与生活世界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第三、艺术理论创新的路径。张伟教授认为,艺术理论的创新来自于新的综合。综合是一种再升华的过程,因此,也是创新过程。综合是对导致整体构成的一切过程的重新组合,以及对一个由片段的部分思维组成的整体思维的重建。21世纪是综合的世纪,综合应该成为创造新的艺术理论的方向。综合是多元文化和不同精神融合对话的过程。在当下我们需要做事情是把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和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加以综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新格局;综合是各个学科的交融的过程。艺术学应该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在和其他学科交融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综合也是一种新的均衡被逐渐重构起来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艺术理论经过综合,一定会出现不同于传统艺术学的新的学说和新的理论,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刘大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指出近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问题,进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谈了当下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问题,特别是对地域空间、文化空间、价值观生产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刘大先先生首先从我国的“湾区经济”这一经济现象入手,认为渤海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项目,而是意在构建一个平台,这种平台的构建,象征着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迟到的现代化”的问题。“文化等级制度”的中心一直在流传,这个体制的中心最早在西方,这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在文学领域,某些国际奖项要比国内的奖项对我国作家更具有吸引力,而这背后的逻辑正是从19世纪以来,中国的整个文化语境被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去边界化”是其特点,在东亚的文化体系中以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表现出来。80年代以来,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正在逐步的提升。因此,时代地域与辽宁文艺,最重要的便是时代性问题。西方的时间观受进化论的影响,是一种不断前进的时间观,中国本土的时间观是一种“循环”的时间观,受近代科学的影响,我们也形成了一种进化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以目的论为特点,看重对未来的规划,因此,谈到时代性,最重要的便是时间观的问题;其次,便是政治观念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当代成为了一种革命中国的当代,它继承了古典中国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滋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传统,中国特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便是“当下性”的问题,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们谈及当代文艺时,实际上是以当代的文化需求去回顾历史上的文化传承,这不是功利主义而是一种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