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画题 大家好!我是“天天”,认识大家非常高兴。我生在林城,喝着大兴安岭的甘泉长大。我爱我的家乡,我要把我所知道的家乡和感受,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说对说错别介意呀! 今天说说: 和你探讨“牙克石”名字来历那点事儿大家都来关心牙克石嗨,生在、住在或在外的牙克石的朋友们,您知道牙克石的含义吗?当然,你也许知道,或打开牙克石网页、翻开出版不久的市志,做一个目前牙克石最官方的回答。那么究竟是你回答的对,还是我提出的问题确是问题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好吗?这是下半部分,主要是就“要塞说”提出天天的看法,耐心看下去哦。 关于引用的书籍“要塞说”,引用年3月由满洲事情案内所编写的《满洲地名考》和年8月由日本人岩瀬弘一郎所著《满洲地名的研究》一书中对牙克石的解释,作为支持“要塞”说的证据。 天天了解,自年10月6日,日本关东军和大本营开始侦察中苏边境以应对苏联,根据东京大本营的指示,关东军下达了“”号密令,于年5月开始沿中苏边境修建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史称的“日本关东军要塞”。 牙克石,处在以乌奴耳二道梁子为指挥中心,西至牙克石、东至博克图、南至绰源的“乌奴耳要塞”的第15处关东军要塞的最前沿西沿,这道“要塞”是防御性质的,是阻止苏军进攻满洲国的第二道防线。所以,这个时期著书,日本人把牙克石解释为要塞也就不足为奇啦。 注明:阻止苏军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是海拉尔要塞。乌奴耳要塞要设计驻三个师团,计7、8万兵员,比海拉尔要塞大得多,但未建成日本即战败。天天参与了对乌奴耳要塞的考察,曾倡导由牙克石、内蒙古和哈尔滨电视台分别拍摄了三部记录片并先后播出。 天天认为,任何人不论是写书或是做任何什么事儿,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本民族、本阶级的烙印,为本国利益服务。日本侵华之前,岛国的生存危机已经深入人心,侵占中国东北扩展生存空间已经上升为日本的国家战略,为此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了有利于自己实施“侵略”的充分的准备,很早就派来了以各种身份为掩护的大量的间谍。以上两本书籍出版之前就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就是说,两本书是在侵略过程出笼的。 用侵略者的书,作为考证被侵略国家历史的证据,是不可信和不合适的。 关于产生的背景“要塞说”产生于本世纪初前后,是当时官方为了发展经济向外推介自己做的解释,曾有人提出异议,权威人士说,“要塞”好听。这一说法很多人都知道。这时出现对“要塞说”的考证,产生于这个时候的这样结论的考证,不仅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建牙克石立交桥而按照领导意图进行的汽车流量统计。这样的学说,不得不让人觉得是商品经济与权力结合的产物,而且带有功利性的味道。 关于牙克石非雅克萨“要塞说”的关键,是否定牙克石由雅克萨转音而来。引用乾隆51年即年出版的《清文总汇》一书证明雅克萨和牙克石同时记载。雅克萨的满文读yakasa,而所谓“牙克石”的满文拼读为yaksimbi或yaksi,读音与牙克石并不完全相同。 满文是参照蒙古字母创制的,加圈加点改造后称为“圈点满文”,是拼音文字,所以一个词会有很多含义,也就是说那个意思为“关闭”的词很难说就是地名“牙克石”。 天天不懂满语,但把一个拼写的可以有多重意思的词当做牙克石,继而来证明牙克石不是雅克萨,我觉得说服力不强。 再者,那时对各民族语言的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几个民族翻译一个民族的同一句话,有些差异也是正常的。如斯大林,民国时翻译为“史大林”或“史达林”,你能说不是一个人吗?日本把美国翻译成“米国”,你能说那不是一个国家吗? 要塞说引用的满文关于地名与驿站“要塞说”引用光绪32年也就是年《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上牙克石和扎敦毕拉雅克萨台同时标注,以此证明牙克石和雅克萨不是一个词或一个地方。 注意概念,牙克石是有一定方位和范围的地名,而“驿站”只是交通线上的一个节点。 扎敦毕拉雅克萨台设置在牙克石地域上,和牙克石同时标注在地图上并不矛盾。就如现在牙克石站设置在牙克石市区,两个不同概念的词同时出现在地图上,不会让人觉得不对。 关于卓山、扎敦昂阿与牙克石“要塞说”称,可以用卓山是个隘口来解释牙克石是要塞的意思。牙克石最早记载的名字为“扎敦昂啊”,满语意为“山口”,所以“要塞说”就把后来的满语牙克石解释为“要塞”了。 天天认为,牙克石是地名,卓山既是山名但也是地名,牙克石和卓山分属不同的区域,尽管紧相连,不能混为一谈。 即使扎敦昂阿是“山口”的意思,但也忽视了一个问题,“扎敦昂阿”和“牙克石(雅克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汇,用“扎敦昂阿”解释“牙克石”,这不是张冠李戴了吗? 要塞说引用的满文关于牙克石产生时间“要塞说”引用年出版的《哈尔滨铁路志》中称“年11月3日中东铁路西线在乌奴耳站举行接轨仪式,即日起中东铁路全线临时通车”,以此证明年前就有了牙克石,间接在说牙克石和雅克萨早就同时存在而不是一回事儿。 天天觉得,通车之前给停车站起好站名,不违反逻辑。通车时有了牙克石站名,既不能说明作为地名的牙克石更早就存在而与雅克萨就是两个地方,也不能说明牙克石和雅克萨有什么矛盾关系。 天天关于对要塞的看法牙克石,从地理位置看似乎是要冲,东北方向沿沟壑可以进入大兴安岭深处,被当地人称为“沟里”,但解放前沙俄和日本人也只开发至乌尔旗汗左右,不过百千米;东南方向沿沟壑可以穿兴安岭隧道进入松嫩平原继而进入中原,但中东铁路通车之前只能翻山越岭而行。 牙克石从未向额木尔河畔的“雅克萨”那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要塞。历史上,清朝防线设在海拉尔,满洲国时日本人把防线设在海拉尔和乌奴耳,建国后人民解放军的防线设在博克图,而被有些人称为“要塞”的牙克石,自有史以来从未没发生过战争、打过一次仗,也从未有任何军队争夺过,或作为要塞驻守过。包括提到的东距牙克石10千米的卓山“隘口”亦是如此。 天天了解,所谓“要塞”,是出现在边城要害处,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军事设施的国防要地。地形和位置只是是构成“要塞”的要件之一。 牙克石(过去的雅克萨,现在的牙克石市区)虽地处要冲,但它是一个很大的近似三角形开阔地,南北、东西宽长达几十千米,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不符合构筑军事守备工事的条件。 牙克石南面的南山一直往东都是丘陵缓坡,林少且较平坦,关东军从海拉尔要塞通往乌奴耳要塞的“日本路”就是从那里绕过牙克石,到卓山后沿卓山一直通向乌奴耳要塞。在南山,就是没有公路,坦克和装甲车一样能过去。所以向东进军,不一定非要经过牙克石这片开阔地。就算牙克石修筑了城堡,也起不到要塞的作用。 进入林区和松嫩平原的隘口通道这是在凤凰山眺望,画面左侧大约10千米是牙克石,右侧即是通向松嫩平原的沟塘。对面缺一块山体的山就是卓山,山下是卓山村,中东铁路从村南侧通过。卓山和对面的山形成了一个隘口。如果从牙克石眺望,两山很近,形成两山夹一沟的态势。 同一地点眺望,画面右侧是卓山(牙克石东面),左侧顺山向北(图右侧)就是进入大兴安岭林区的通道,有并行的牙林铁路线和运材公路。对面电厂处在进入林区第一站,汇流河火车站。 如图,牙克石北、南和东三面环山(西面十几千米就是呼伦贝尔草原),北面山和东面山间,即图片左上角顺海拉尔河有一道沟塘,沟塘里有牙林线和公路通向大兴安岭林区;南面山和东面,即向图右下方向有一道沟塘,沟塘里有扎敦河和滨洲线(中东铁路)。国道和10号高速公路则越南山绕过牙克石市区,这也是当年关东军修筑的、如今百姓仍在使用的“日本路”的基本走向。 从卫星图可以到,牙克石是一片开阔地,不具天堑关口条件。卓山和凤凰山形成一个隘口,如果把卓山解释为“要塞”还着点边。 望穿月夜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偏方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keshizx.com/yksrk/6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