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万个,到了年锐减为万个,仅十年间减少了90万个,平均每天有80至个村落就此消失…… 村落,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 它们,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年,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 在大庆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般散落着四百余座小小村落,它们凝聚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东义顺村的小拉哈遗址距今已有年历史,为夏商时期遗存。据考证,这里是黑龙江省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村的牛尾巴岗墓葬群文化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和红山文化相近,上限为年,为我市唯一省级古墓葬; 大庙村的衍福寺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座皇家标准的古刹,历经四百余年,双塔照壁印记历史风雨沧桑,村边的“出河店古战场”以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被美国西点军校录入教科书之中; 宏大村管辖内的望海屯古城遗址,源自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这里,曾发现早期青铜时代的陶片、鬲、鼎足、石器和兽骨等文物,四十年代曾出土过玉环,为我国北部罕见之宝物。 老山头村曾经的盐场贸易,让历史上的大同人丁兴旺,市集和贸易也就此形成; 光明村的站人后裔,历经多年的磨砺和锻造,带来了云贵高原的生活习俗,也让站人群体中曾经显赫一时的皇族蜕变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却留下了“站话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站人美食——血豆腐 中东铁路穿和光村而过,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它的修建,在和光村留下了13栋中俄铁路老建筑群,至今已有百余年,是中东铁路大庆沿线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俄式建筑群; 西太平村的村口,59年前“松基三井”首喷工业油流,石油大会战就此打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此成为大庆人血脉里流淌的独特基因…… 村落中的文明, 承载着这片土地年的时光印迹。 当我们为文明的现代形态而骄傲的时候, 传统村落以极其朴素的外表, 不动声色地提醒着我们, 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方。 史迹·史记 村落在城市的角落生根发芽,在乡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一部分人走向成功,走向繁华,却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小小村落,以其因地制宜、巧借风水而成为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注重伦理、调和礼乐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表现,以其时代变迁、盛衰兴败而成为社会历史的见证。 肇源县茂兴镇的古驿路遗址 它们背负着历史的信息,挺立于原野之上,昂首苍穹,迎送多少寒暑,阅尽多少春秋,以满身沧桑进入我们的岁月,至今仍在庇佑我们。 它们,现在看似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实则难掩曾有的繁华。 它们,反映了一个特定民俗、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它们,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却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 一 夏商时期 秘境 note 1 肇源县义顺乡东义顺蒙古族村—— 黑龙江省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入选原因: 小拉哈遗址位于东义顺村,属于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据考证,此遗址距今已有年历史。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论证,此处是黑龙江省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它的发现,在松嫩平原第一次呈现出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早期铁器时期的三叠文化层,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义顺村曾经是莫力达瓦的公爷府所在地,拥有“拴马桩”、“旗敖包”等民俗文物,年,这里被列为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村。 五十多年前,苏士芳跟随祖辈来到了东义顺村,后来,娶了蒙古族包姓姑娘。包姓为蒙古族中的“黄金家族”,为元太祖皇室后裔。 在东义顺村的人中,83%为蒙古族。古时,这里是清代额尔罗斯后旗蒙古人游牧地。清晚期移民入关,遂成村落,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年前,古老的智慧、文明和尊荣,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泥土之中…… 东义顺蒙古语为“准义顺”。意思是九个儿子。据考证,清朝这个地方有一户包氏人家,生了九个儿子,蒙古语称为“义顺乎台”,汉族人叫“义顺祜德”,后来简称为“义顺”。 比同村人苏士芳来得早,满清时期,张文海的爷爷就带着全家从通州闯关东一路来到了东义顺村。如今,张文海已在小拉哈遗址的石碑旁守了整整15年。 在东义顺村的东边,有一处遗址,是黑龙江省最早有人类生活的地方,据考证,已有年的历史。 年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骨网钩、陶网坠、蚌镰、石铲、石斧和玉器等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这是松嫩平原第一次呈现出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早期铁器时期的三叠文化层。 年,张文海成了这里的文物保护监督员。 绿豆、花生、玉米,张文海在遗址旁,种了一些简单的农作物。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从不破坏土壤,只取生活所需。 村里人和古遗址形成的这种相互依存的信任关系,已经延续了近百年。 小拉哈遗址丰富,至今地表还存有古代文化遗物,一场雨过后,总有一些千年前的陶片重见天日,随意拨动,陶片上的纹饰还清晰可见。 每天清晨,78岁的张文海会走步从自己的小屋来到石碑前,看看周围有没有被翻动的痕迹,再慢慢地踱回去。这一走,就走了15年。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在小拉哈遗址附近,有一个湖,原来叫做拉哈湖,现在叫洪源湖。湖中有个小岛,村里人叫它狼坨子。 过去,东顺义村是狼的天下,夜一深,父母是绝对不允许家里的孩子往村北边去的。 在张文海的记忆中,狼坨子岛上有许多的狼洞,据说曾经还挖出过古墓葬,历史年代和小拉哈相近。 如今,东义顺村早已没有了野狼的出没,狼坨子成了村里人口口相传的神奇故事。 东义顺村人用自己的法则,守护着自然,守护着石器先民留给白山黑水的记忆…… 一只羊,一锅汤。据说,这是东义顺村人留住客人的秘密…… 去往东义顺村的路上,途径义顺乡,陈亚龙的蒙古大饭店已经在这里开了11年。31年的蒙古菜肴烹制经历,让他将一些旧时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保留了下来。 除了为大众所熟知的手把肉、奶茶,他还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会了做荞面血肠和蒙古酸咸菜。来往的旅人必定要尝一尝炸小羊腿和大盆羊汤,蒙古大羊腿只能限量供应,女婿也因此在店里帮忙。 即便如此,村里生活的人们,仍然不是这家大饭店的主要客源。 一只羊,收拾干净,切成大块,全部放入大锅中,小火熬制,从东方亮起到余晖散落。一锅暖暖的羊汤,足以留住想要留住的人。 李佰文爱喝自己媳妇熬的羊汤,村落里,家家户户都会熬羊汤,味儿不一样。 东义顺蒙古族村的媳妇,必备的一项技能就是腌蒙古咸菜,这项技能事关心灵手巧,是考核勤俭贤惠的重要指标。 蒙古咸菜不重盐,却略带酸味,因此不便储存,即便如此,纵使有新鲜蔬菜,腌蒙古咸菜也已然成为村落里必备的一项活计。 在83%人口为蒙古族的东顺义村里,吃荞麦血肠、周二吃馅饼,类似的饮食风俗,从祖辈一代代传了下来,甚至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只知道“父母就是这么吃的”。 几乎所有传统手工都能放到工业化流水线上复制的今天,村落里的人们,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和硕敖包旁的百年榆树,是村人心中的“神树” 时间朝前,世界随行,安放“新事”,留存“旧物”。东义顺村的泥土里,留存着时间带不走的印记…… 这棵老榆树,已经扎根在这里多年了,曾被整根锯断,却又发出了五棵新榆,历经多年,仍然枝繁叶茂,是村落里人们心中的“神树”,村里已经没有人知道是谁种下了它。 它看着身边的旗敖包,一年又一年地被村落里的人们祭拜,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郭尔罗斯后旗巴嘎努图克中心地带,也是肇源县唯一的旗敖包…… 肇源县唯一的旗敖包 多年来,每年农历四月的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一日……村落里的人们会挑选单日子来进行祭拜,而农历七月十五,这里都会进行公祭敖包。 一头猪,被分割成若干块,用芒津大锅煮肉粥,祈祷者祷告长生天,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家畜兴旺。肉粥分食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别,尽可享受,满足人们求福求寿的心愿。 东义顺敖包祭祀现场 “今日祭祀,敖包至上,敬我厚土,五谷满仓; 今日祭祀,自然至上,佑护桑梓,六畜兴旺; 今日祭祀,祖先至上,荫及子孙,福寿绵长; 今日祭祀,皇天至上,生灵繁茂,万众安康。” 五米高,十米宽的和硕敖包,从清代开始,始终在东义顺村人的心里,成为了一片圣地。 在东义顺村,新与旧,在这片草原中的村落晕染交融。传统与未来,也不再是互相对抗的力量。年,这里被列为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村。 于过去,促膝长谈,义顺村人守护一方故土;于未来,顺流而下,写下新的蒙汉和谐的注脚…… 二 青铜时期-辽金时期 信仰 note 2 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 东北唯一一座皇家标准古刹 ●入选原因: 大庆市市级传统村落之一。 据考证,村落之中白金宝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黑水先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肇源县志》记载,藏传佛教衍福寺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座皇家标准的古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文化价值极为重要; 榆林公园是黑龙江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榆林。 如今,“白金宝遗址”石碑已字迹斑驳 白金宝文化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湾龙卧势雄张,沃野苍苍碧水长。 一角文明惊四海,三千年史熠生光。 历经20余年开掘,白金宝遗址终见天日。 年前,这里的人们依丘岗为猎,傍河水而渔,繁衍生息,至此,成就了松嫩平原上面积最大、堆积最厚、时间最早、出土最丰富的一处典型青铜时期文化遗存。 它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学发掘的、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它是松嫩平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进入青铜时期的文化标志,也是这个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 出河店古战场遗址—— 收入西点军校教科书的辉煌战例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与淝水之战、赤壁之战齐名,出河店之战女真部落以人大胜10万辽军,是我国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被收入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之中。 在这里,完颜阿骨打初兴霸业、鼎定江山;这里,成为大金国的肇兴之源。 年过去了,细听,仍有厮杀声从白银中华湿地边传来…… 三岔河——“阴阳界”水相,南有泾渭,北有栗黑 源分长白波流迅,支合乌江水势雄。 栗末水(第二松花江)和黑水(嫩江)交汇在此,发源于兴安岭的嫩江水凝重、微浊,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水温弱、清净,两股水汇合后,久不融合,并行达数华里。二水交汇处形成一条黑白分明的分水线,故曰“阴阳界”。 新新湖——“长寿村”美名因此而来 塞外姑娘缘何美,只因新新湖中水。 小小村落之中,耄耋老人近百。年的权威检测,得到了湖水中矿物质含量高的印证,活跃的地磁场,使得村人长寿。 衍福寺——郭尔罗斯后旗最高等级寺庙 老榆勾屈莽苍苍,白塔森严碧水长。 定里钟声花外响,心香一瓣礼空王。 古刹衍福寺始建于明末清初,系属皇家寺院传承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当时郭尔罗斯后旗旗庙,大庙村因此得名。 70年前的大火,烧毁了衍福寺的全部殿堂,让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的衍福寺只留下了山门前的双塔和照壁,只因其为青砖砌筑,火不能燃,得以幸免,保留至今。多年来,双塔和照壁见证着朝代的兴亡更替,印记着历史的风雨沧桑。 归宿 note 3 林甸县三合乡建国村—— 松嫩流域重要遗存 ●入选原因: 牛尾巴岗墓葬位于林甸县三合乡建国村西11公里处,是我市唯一省级古墓葬。 主要遗存有石器,玉器、骨、蚌器以及大量陶,亦多有大口、高腹、小平底陶器出土。纹饰有绳纹、篦点纹、折边纹、附加堆纹、鱼鳞纹、变体几何纹和刻划符号纹等。 牛尾巴岗墓群文化遗存早期与新石器时期昂昂溪文化和红山文化相近,上限为年,中期为著名的“小拉哈文化”,下限为白金宝文化和汉书文化。 该遗址文化年代绵长,遗存丰富,是研究松嫩流域人类文明发展路径的重要遗存。 也许,千年前的这里,一张捕鱼大网,一群部落族人,一个河边村子,从这里出发,于这里回家……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青铜时期,我们的祖先在这里逐水草而居,生于斯,葬于斯。 在距离建国村11公里的土岗上,有一处墓穴,它的名字叫牛尾巴岗墓葬。村里人敬畏,曾有守墓人多年不离。当地质水文发生变迁,植被改变,这里变成一片沼泽,留下的却是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里是我市唯一一处省级古墓葬,据考证为夏商青铜时期。41年前,大量的人骨、骨器、青铜器及残碎的陶器在此处被烧砖取土的人们发现。 高寒地区,湿地深处,骨镞、骨纺纶、蚌饰、铜刀的发现,三人合墓形式的出土,向我们预示着,多年前,曾有部落家族在这里捕鱼、狩猎,将河鲜的碎边化为女子衣服上美丽的饰品…… 烽火 note 4 肇源县三站镇宏大村—— 望海屯兵兀术点将 ●入选原因: 望海屯古城遗址位于肇源县三站镇西南5公里处,属宏大村管辖。 相传望海屯古城曾是金兀术胞妹的封地,经专家考证,此城最早建于年前的青铜器时期,曾挖掘出供人居住的地穴和早期人类头骨。 古城是在原有的遗址上重新扩建的,距今已多年。 这里,曾发现早期青铜时期的陶片、鬲、鼎足、石器和兽骨等文物,上世纪40年代曾出土过玉环,为我国北部罕见的宝物。 任何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都与这个民族早期的地理环境相关,历经数千年,而不改。 望海屯兵,上溯三千年古迹 兀术点将,横穿两万里雄风。 三站镇,原称“鄂多尔图台”,蒙古语,意为“有宝的地方”。 镇南边宏大村的“望海屯古城遗址”,始建于青铜器时期,金代重建,清代称“昂阿城”。三面环水,陡峭高地,逶迤盘旋,经千年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已成断壁残垣。 相传,望海屯古城曾是金朝名将金兀术妹妹百花公主的领地。在这段传说中,八百多年前,金兀术兄妹曾进驻过古城,亲身登临点将台,为其厉兵秣马之地,于此处发出的一个个号令,决定了一个朝代的沉浮和一段历史的走向。 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的金兀术剧照(左二) 上世纪60年代,古城遭人为破坏,仅两处残墙尚存,如今,已没有了当年的“沙场囤兵”之貌,点将台只留下一个深深的土炕,尽管如此,显赫一时的古城仍为村落中的特有标志。 三 清朝中期-近现代 味道 note 5 大同区老山头乡老山头村—— 曾现近百平方千米土盐盐场 ●入选原因: 清代,今大同区老头山乡垦荒不久,该地的土盐资源被发现,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到近百平方千米盐场的开发,带来了贸易的繁盛。 最初,土盐仅用于本地的人畜食用,后来大同附近的人闻知该地盛产土盐,便纷纷前来。尤其是在发现了面积达近百平方千米的盐场后,周边城镇的土盐开发商、工匠和官差便纷纷来此。 移民的增加,户数的发展,市集和贸易的形成,历史上大同的发展与土盐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里的人们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湖泊,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生产土盐的工具及土盐成品 煮海之民何所营? 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 牢盆煮就汝轮征。 碱地所产之盐,称为碱盐,亦称土盐。 对于古老的女真部落来说,“出河店之战”奠定了政治地位,而大同地区的“盐”则奠定了他们的经济基础。 大同最早的商业税收便来自于盐业。 据《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记录,更新世时的古松辽湖,包含大量水分、盐分和碎屑沉积物,当大湖逐渐消失,星罗棋布的小湖泊成为盐碱湖,古人便在此取土熬盐。 清代,村落中的土盐资源被发现。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到近百平方千米盐场的开发,大量移民进入村落,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这里,熬制土盐,这里就燃起了灶火…… 在那个以“盐铁”为主的时代,“土盐”带来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让这个区域从土盐贸易的市集,最终变成了一座城…… 土盐的炼制,需要超长时间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当最终土盐退出历史舞台,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熬制,这个曾经给予村落先人力量和财富的调味,仍应被时间记住。 复原的土盐生产场景 心传 note 6 肇源县茂兴镇光明村—— 黑龙江的首个驿站 ●入选原因: 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在肇源县境内开辟了茂兴、古龙、新站、二站、三站、头台6个驿站。其中,茂兴是黑龙江首站。至今,茂兴镇生活的站人后裔多达万余人,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光明村站人后裔一直传承着较为厚重的站人文化。 光明村,取百姓向往光明生活之意。在年的岁月变迁中,坚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在代际传承中,坚守着与土地山河相伴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小,但集结起来,就成了坚守的力量…… 站人传统房屋 站存史记,古往今来,几多烽火几多泪。 人继新风,月升日起,一路春潮一路歌。 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年),到雍正十三年(年)这五十多年间,有六个边台驿站建起,这里是进入黑龙江省的第一站。 据肇源站人文化学会成员杨佰森介绍,多年前,吴三桂旧部中的户到达黑龙江境内,其中“张、王、李、赵、邱、葛、姜、杨”8户人家,来到了茂兴驿站,繁衍生息。 少数的苗、黎、瑶等民族的站人,将家乡的民俗带到村落之中,与汉族的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站人文化”。 如今,站人的后裔们传承着祖先留下来生活。这包括房屋建筑中的“三不露”,传统手艺制作的马肉干、血豆腐、猪油小饽饽儿、蜜果,以及彼此之间心领神会的“站话”。 “古驿道站丁习俗”入选黑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见证 note 7 杜尔伯特烟筒屯镇和光村—— 13栋百年俄式老建筑 ●入选原因: 中东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它的修建,在和光村留下了13栋中俄铁路老建筑,至今已有百余年,成了中东铁路大庆沿线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俄式建筑群。 与其他地方的俄式建筑群不同的是“水塔”,带“年”年标的水塔目前在中东铁路沿线仅仅发现两座:一座在内蒙古牙克石市雅鲁站,一座就在和光村之中。 透过岁月的尘烟,历史一点点远去,曾经的屈辱和记忆被草原上的这些百年建筑所收纳,最终回归生活的宁静。 中东铁路建筑群1号建筑 寇来直指齐云观,兵起谁张救日弓。 况是黑龙江上月,旌旗光照血波红。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同时沙俄又派军队侵占东北三省。年,中俄铁路通车。 13栋俄式老建筑就建在这条铁路沿线上,它们有土的厚重,有石的深沉,记载了烟筒屯站诞生到全线开通,也见证和承载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是中东铁路大庆沿线最大俄式建筑群。 这里数百年来未断人烟,至今都有人居住,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搬离过这里。按照文物保护的规定,已经成为私有财产的俄式民居并不能私自改动。所以,这些原住民只能因陋就简,重复着祖辈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小村子中看到百年前的俄式老建筑群。 年前,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建起外国铁路,历经沙俄殖民、中苏第一次共管、北满铁路、中苏第二次共管和人民铁路五大时期。百年以来,烟筒屯站站名仍未变更,并保留下这13栋俄式历史建筑。 厚重的墙体,小型的门窗,暖黄色的墙面,能遮挡寒风的门斗,是北国城市建筑的形态,且一直延续在村落人们的生活之中。 如今,村落里的人们与黄房子之间,彼此善意相待。 俄式民居旁的水塔,带有“年”的年标,在整个中东铁路沿线仅发现两座,此为其中之一。 水塔身后是现代化的哈齐高铁线 摇篮 note 8 大同区高台子镇西太平村—— 松基三井首喷原油 ●入选原因: 松基三井位于该村,为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9月26日,松辽石油勘探局钻井队勘探开发的松基三井成功喷出工业石油。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就此展开。 从此,大庆油田成了新中国石油勘探的摇篮基地,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打破了国外石油界当时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松基三井的开发,对我国工业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抬头望,仍似有油流喷涌;侧耳听,石油工人的欢呼声仍激荡人心。 英雄风范塞沧溟, 一代铁人石油魂。 铮铮铁骨昭青史, 国强莫忘开拓人! 在西太平村的西边,有一处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9年前,松基三井首喷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诞生。当时正值国家缺油时期,坦克缺油停训,飞机缺油停飞,拖拉机缺油被搁置。 千军万马在这里会师,一场艰苦卓绝、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亘古荒原上打响,中国的石油工业也从此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松基三井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村口处默默地守望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如同丰碑般低吟浅唱着的,是大庆人心底的歌…… 大庆村落拾珠 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表明,大庆共有文物遗址处,包括古遗址处、古墓葬14处、古建筑1处、近现代遗址89处、其它类遗址7处。其中文化遗址处,石油工业遗址53处;4处国保单位、10处省保单位、83处市保单位。这些古遗址、遗迹大多散落在各个村子里。 有古建筑的村落 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 衍福寺双塔 明清时期 发现化石的村落: 肇源县三站镇宏光村 猛犸象披毛犀 旧石器时期 肇源县新站镇新合村 “王氏水牛”化石 旧石器时期 肇源县三站镇宏亮村 北山神泉 年代待定 林甸县四合乡新风村 新风村古生物化石 旧石器时期 林甸县四合乡学田村 学田古生物化石 旧石器时期 龙凤区龙凤镇向阳村 龙凤区向阳屯古生物化石 旧石器时期 大同区祝三乡住三村 大同祝三乡古生物化石 旧石器时期 有古墓葬的村落 林甸县三合乡建国村 牛尾巴岗墓群 夏商时期 林甸县红旗镇先锋村 先锋古墓葬 辽金时期 肇源县新站镇古城村 古城古墓 辽金时期 肇源县义顺乡长发村 长发古墓群 时期待定 林甸县三合乡南岗村 戚家坟岗墓葬 新石器、汉、辽金时期 有古遗址的村落 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 白金宝遗址 商周时期 肇源县义顺乡东义顺村 小拉哈遗址 新石器时期 肇源县大兴乡前进村 杈拉杆二号遗址 新石器时期 肇源县三站镇宏大村 望海屯古城 辽金时期 杜尔伯特他拉哈镇前官地村 西官地遗址 夏商时期 杜尔伯特胡吉吐莫镇好田格勒村 好田格勒城址 辽金时期 杜尔伯特他拉哈镇哈拉海村 哈拉海遗址 辽金时期 大同区兴隆泉乡常家围子村 常家围子遗址 新石器、辽金时期 杜尔伯特他拉哈镇前官地村 西官地遗址 青铜时期 肇源县大兴乡支前村 三道岗子遗址 新石器时期 肇源县大兴乡支前村 金山遗址 新石器时期 肇源县新站镇卧龙村 西山头遗址 新石器、西周时期 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村落 大同区高台子镇西太平村 松基三井 年 林甸县宏伟乡太平山村 林甸县第一口自喷井 年 杜尔伯特一心乡前锋村 高家火车站俄式建筑 年 杜尔伯特烟筒屯镇和光村 烟筒屯火车站东北侧俄式建筑、水塔 年 龙凤区龙凤镇前进村 红旗村干打垒群 年 红岗区创业街道祥和社区创业庄村 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创业庄 年 特别鸣谢 《北方文物》编辑部 大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庆市档案馆 大同区委宣传部 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 杜尔伯特烟筒屯镇和光村村民委员会 林甸县委宣传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肇源县茂兴镇镇政府 肇源县民意乡大庙村村民委员会 肇源县民意乡人民政府 肇源县委宣传部 肇源县义顺乡东义顺村村民委员会 肇源县义顺乡蒙古族乡人民政府 《肇源县志》编辑部 (按音序排名) 码上看视频 多一点了解 撰文|本报记者徐瑶 摄影|实习生李后冬 (资料片除外) 专题策划:大庆日报专副刊文化部室 大庆日报专副刊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的药治疗白癜风最安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