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图片杨永鑫●编辑张琳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开始在中国东北修建一条“T”字形铁路,几乎是瞬间将这一地区拽入了工业文明。历史的巨轮也在这条铁路上滚动,如今,气势磅礴的工业气质已经褪去,奔逸绝尘的高速铁路隆重登场,铁路沿线的那些小城,从繁华到静默,在时代变迁中,承载着各自的命运。 百年关口的咏叹调 19世纪末,俄国为了节省在远东修建铁路的成本,也为了控制中国东北,攫取相关利益,说服清政府,由中俄合资在中国东北修建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满洲里入境,一路向东到绥芬河出境,连接起俄国赤塔地区与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随后又修建了南部支线,经长春、奉天(沈阳)直达旅大(大连),形成长达余公里、纵横东北三省的『T』字形铁道。 从山顶俯瞰博克图小镇,中东铁路穿过镇中心,北边为老城,南边为新城。 从满洲里出发,中东铁路经过博克图之后便进入大兴安岭腹地。博克图,蒙语意为“有鹿的地方”,它是大兴安岭通往松嫩平原的咽喉要道,在沙俄和伪满时期一直是重军把守的战略要塞,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争。 新南沟伪满洲国公路桥,由日本人建设,桥下就是中东铁路线。 年秋,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东北军15旅旅长苏炳文在海拉尔誓师,就任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这一年初冬,日军侵略活动加剧,苏炳文部署三营在博克图火车站南北两侧迎击日本关东军,三营营长张国政不幸中弹牺牲,如今在博克图机车库前可以看到纪念张国政的烈士碑。年,苏联红军在博克图一带与日本关东军作战,牺牲了多人,才夺得兴安隧道的控制权。 火车站附近的一栋俄式砖石结构的建筑,窗框用砖块砌成装饰。 博克图后山顶上还有一个烈士墓,是为了纪念年在护路运动中牺牲的战士。东北民主联军西满护路军六团为保护中东铁路(哈尔滨—满洲里段)的畅通,进驻博克图地区,与破坏铁路运输的土匪展开武装斗争,肃清了匪患,这段历史后来拍成了电影《军列杀出重围》(年)。 博克图西沟的沙俄护路军司令部旧址,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无人居住。 博克图如今是隶属于牙克石市的一个乡镇。这里曾经有着多元的文化,聚居着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及犹太人、俄国人等族群。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兴安岭的开发,博克图凭借林业、矿产资源及铁路优势,成为富甲一方的繁荣小镇,近几十年东北发展趋缓,博克图也不免有了一点英雄落寞的气质。 博克图中东铁路机车库和前面的烈士碑。 位于新南沟的日本人修建的炮楼,混凝土建筑。 博克图段中东铁路铁轨上的编号,在这条铁路线上有很多这样的标识。 小镇的几条主干道上,很多店铺都歇业了,招牌也陈旧褪色、风化破碎。前些年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太强,一些老建筑相继被拆除,机车库对面就有一个拆了一半的水塔。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比较分散,火车站附近有一幢精巧的二层别墅,砖石结构,墙面呈淡紫色,门窗用黄色砖块砌成凹凸的花饰,门旁挂的牌子上写着“俄式砖房”。在当地人称为西沟的地方,保存有沙俄护路军司令部旧址和日伪时期的警察署旧址,前者是一个大门紧闭的院子,透过高墙可以看到非常特殊的门脸、窗洞装饰;后者在路的另一侧,山墙带有漂亮的弧形曲线,别致动人。镇中心还保存有中东铁路满洲里至安达区段机务段长办公室,建于年,砖木结构,如今是一个中药材收购公司在此办公,建筑外壁粉刷一新,在落寞的镇子里显得格外醒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keshizx.com/yksly/13871.html |